金牌会员
已认证
喷雾干燥固体饮料--生活好伴侣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饮料新品种层出不穷。然而各种饮料在外观、名称和口感上不断翻新的同时,质量却是良莠不齐。难得的是,在饮料市场激烈的“价格战”和“功能战”之中,固体饮料一直保持低调、平稳的发展态势,无论在价格还是产品质量方面都处于令人满意的水平。
固体饮料属于软饮料的一类,主要分为蛋白型固体饮料和普通型固体饮料。蛋白型固体饮料是指以乳及乳制品、蛋及蛋制品等其他动植物蛋白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制成的、蛋白质含量大于或等于4%的制品,常见的有豆奶粉、核桃粉、麦乳精等;普通型固体饮料是指以果粉或经烘烤的咖啡、茶叶、菊花、茅根等植物提取物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辅料制成的、蛋白质含量低于4%的制品。常见的有酸梅粉、菊花精、速溶茶粉、茅根精等。
一直以来,固体饮料因品种多样、风味独特、易于存放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尤其是那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固体饮料,可以及时补充人体代谢所需营养,更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离不开的好伴侣。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固体饮料行业健康发展,国家质检总局近3年来每年均进行了固体饮料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2004年固体饮料质量抽查合格率为95%;2005年抽查合格率为95%;2006年抽查合格率为92%。国家质检总局历次抽查报告显示,所有产品的感官指标、蛋白质、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项目均未出现不合格。因此,从总体上讲,固体饮料的质量是值得消费者信赖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固体饮料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型企业拥有先进的喷雾干燥、自动包装成套连续生产线及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质量一直较为稳定。二是固体饮料产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控制了产品质量。
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是水分、霉菌超标。强制性国家标准GB7101-2003《固体饮料卫生标准》规定,水分含量应≤5.0g/100g,抽查中有个别产品水分含量为7.7g/100g,是标准规定的1.5倍。水分含量过高的固体饮料容易在保质期内结块、潮解甚至引发产品发霉变质。
分析固体饮料质量不合格的原因首先要从了解其生产工艺开始。固体饮料生产的基本流程是原辅料调配、混合、造粒(仅适用部分产品)、脱水干燥(仅适用部分产品)、成型包装、检验。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环节为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生产车间尤其是冷却和包装车间的卫生控制、设备的清洗消毒、配料计量、脱水和包装工序的控制、操作人员的卫生管理等。在以上环节失控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如设备、环境、冷却包装、人员等环节管理不到位易使微生物超标;原辅材料配料计量控制不到位易造成食品添加剂超范围和超量使用;包装材料、脱水干燥等环节的质量及工艺控制不到位,易使产品的水分超标。固体饮料的出厂检验包括水分一项,因此通常出厂时产品的水分是合格的。抽查时出现水分超标,多数是由于包装材料质量不过关或包装工序中密封不严导致产品在存放过程中吸潮造成的。
国家每年对固体饮料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促使固体饮料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行。近年来,固体饮料在产品、品种、包装和功能等方面发展迅速。在国外,固体饮料以每年10%的递增率上升;在国内,固体饮料市场也一样被看好,国内的知名品牌如上海雀巢、卡夫广通、广东皇室、武汉冠利达必是等致力于速溶咖啡、麦片、果汁等固体饮料品种的研究开发,长期以来获得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从目前市场来看,为适应消费者对固体饮料口味、营养保健等多方面的需要,固体饮料行业积极开发动植物蛋白、果蔬汁、速溶咖啡、速溶茶等功能性固体饮料。同时开始遵循天然、营养、回归自然的思想,使固体饮料朝着组分营养化、品种多样化、功能保健化、成分绿色化、包装优雅化的良性方向发展。
作为消费者,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在固体饮料的选购及饮用上,也应掌握一些小常识,如:关于固体饮料质量优劣的一些特性,优质的固体饮料触摸手感疏松、干燥;加水后能在两分钟内全部溶解且无不溶性沉淀物;溶化后,香味与颜色和所用的原料相符,也与该饮料标示的名称相符。劣质固体饮料外包装印刷粗劣,内容不全,无保存说明;塑料包装的产品用手揉捻,感到有团块,金属包装的经摇动声音发重、发闷;打开包装,固体颗粒发黏;温水不易冲开,或冲开后有明显沉淀物;口感酸味过重,同时有明显异味。
根据固体饮料的溶解性,最好使用60℃左右的温水冲调。这是因为固体饮料所含的营养成分在高温下容易分解变质,如溶于100℃水中的维生素C10分钟内就会损失83%;奶粉等蛋白型固体饮料受到高温的影响,蛋白质会由溶胶状态变成凝胶状态,从而出现沉积物,影响乳品质量。
由于B族维生素在光照条件下会加速分解,所以,在冲调含有B1、B6维生素的固体饮料(如枣汁)时,宜使用深色玻璃杯或不透光的杯子,以减少营养素的损失;维生素C的水溶液在空气中会很快氧化。因此,冲调含维生素C(如橙汁、柠檬汁)较多的固体饮料时,应尽快喝完,不要放置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