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现代化×智慧绿洲!浙大教授范骁辉的双重使命

青黎

2025.7.25  |  点击 491次

Ta的动态
导读左手浙大讲台,右手嘉善智造——浙大教授范骁辉。

中国粉体网讯  4月1日,新华网发布了题为《“科产人一体”,浙大智慧绿洲因何葆有生机?》一文,报道了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2022年,智慧绿洲创新中心落地嘉兴市嘉善县,江大学范骁辉作为第一批建设者,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实验室的装修图纸是我们十几个人一笔一画设计出来的,当时还和同事们说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从装修设计开始搭建实验室。不过我们作为‘创业者’,这也合理,最起码多了一项技能不是?”谈起当年的往事,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主任范骁辉仍充满了成就感。



浙江大学 范骁辉


个人简介


范骁辉,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级人才,现任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主任、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中药系统生物学研究。先后主持“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澳大利亚NHMRC ideas gran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 20 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Cell Genom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50 余件。科研成果获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2 项( 2022 及 2024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排名 3/15 和 5/15)。担任《中国药典(英文版)》以及多本 SCI 期刊编委,兼任国际 MAQC 学会主席、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委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等。


多学科交叉手段,开启中药的“黑箱”


传统中医药讲求辨证论治、方剂配伍,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然而,中药成分和效应复杂,面对宏伟的中药宝库,范骁辉时时思考:如何用现代科学方法打开中药的“黑箱”,讲清楚其科学原理?


2005年,范骁辉博士毕业后赴美国FDA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参与组建了MAQC国际组学大数据质量控制学会。自此之后,范骁辉开始进入系统生物学研究领域,并陆续在转录组应用方法学方面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


回国后,范骁辉受药典委委托牵头起草标准核酸序列建立等指导原则,这为后期采用转录组学开展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方法学指导。


众所周知,中药通过多种药效物质协同互济,融拮抗、补充、整合、调节等多种功效而起到治疗作用,其疗效取决于功效成分群与机体生物调控网络间复杂的网状交互作用。


为破解精准描述中药对生物网络整合调控的异质性难题,近年来,范骁辉带领团队进一步聚焦单细胞和空间组学,开发了单细胞注释scCATCH、scDeepSort,配受体互作CellTalkDB、SpaTalk、MiRTalk,空间重构Bulk2Space、scSpace、SpaTrio等系列工具;并将单细胞测序与LCM等集成,创建了空间转录组测序Spatial-seq技术,构建了小鼠脑组织空间转录组图谱、诠释了丹参对心梗后损伤修复的关键免疫细胞亚群及其动态调控作用、比较了人参—三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空间网络调节差异以及参麦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的时空动态网络调控机制。


解析“成分—效应”网络,提供研究新策略


范骁辉在研读《黄帝内经·素问》时深受启发,根据中医药理论,提出了一种“失和/求和”网络建模策略,即疾病可视作机体生物分子网络从正常平衡状态变为疾病失衡状态(失和),中医药治疗视为调节疾病相关生物分子网络(求和),使机体恢复平衡(和合)。


范骁辉与团队成员进一步将转录组与网络生物学相融合,从基础数据库构建、“失和/求和”网络建模、多成分互作网络建模、网络关键节点发现等环节进行攻关,发布了CHD@ZJU、T2D@ZJU、TCM-PTD等多个平台软件,创建了可定量描述中药对机体生物分子网络修复能力的调控效力指数,发展了KANO、TCM-seq等中药化学组成与机体生物网络间相关性研究策略,构建了“整体模型实验—分子机理解析—多源整合阐释”三位一体的网络方剂学研究框架。


基于这一研究框架,采用系统生物学技术,范骁辉团队首次从分子网络层面阐释了芪参益气方“君臣佐使”配伍的科学内涵、揭示了五种四逆汤类衍生而来的类方在治疗冠心病上的功效差异。


在中药研究领域,“交叉”不仅意味着独辟蹊径,也意味着复杂和未知。研究者需要以过人的勇气和毅力去不断试错、反复验证,在出成果前可能需要坐多年的“冷板凳”。范骁辉说自己很幸运,回国后在老一辈学者的鼎力支持下,以副高身份组建了独立的研究团队,吸引到一群同样有志于投身中医药守正创新事业的年轻人,共同用交叉融合的现代科学技术解读、诠释和发展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和应用价值。


问及未来,身兼另一重身份——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主任的范骁辉表示,智慧绿洲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科研、产业、人才于一体的全球科技创新策源地。智慧绿洲(一期)项目占地480多亩,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随着中心数慧云巷新园区的启用,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将进一步扩大科研队伍,特别是在产业领域,实现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为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来源:

1、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二十周年院庆系列活动—药学大讲堂:范骁辉 教授

2、媒体聚焦 |“科产人一体”,浙大智慧绿洲因何葆有生机?

3、人物心声|范骁辉:多学科交叉助力中药现代“话”

4、星耀南湖·人才说丨左手浙大讲台,右手嘉善智造——浙大教授范骁辉的双城记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文章评论
相关资讯
青蒿素之后,中医药能否再造“世界神药”?
2025-07-23
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CMM-BCS)研究
2025-07-18
重磅!制药用水检查指南征求意见
2025-07-17
共晶技术: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破解中药成药性难题
2025-07-16
云南:打造中药材产业新高地
2025-07-15
粉体大数据研究
半导体封装用玻璃基板市场研究分析报告
全球及中国增材制造用金属粉体市场研究分析报告(2025-2027)
中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市场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半导体行业CMP抛光材料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粉体网 版权所有 ©2025 cnpowder.com.cn
49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