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药物必须以适当的剂型给药才能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其中,制剂品质和制剂技术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和不良反应。通过调控剂型的结构因素或处方因素对药物从剂型中释放的速度,及其在人体内释放的部位进行控制,实现定时、定速、定位释放。而制剂结构是原辅料经过一定配比和制备工艺产生的结果,其控制着药物的释放速度、部位,影响着制剂的内在质量。因此,制剂的结构是药剂-药效相关的重要问题,对于药物的释放和药效的发挥有着巨大的影响。
缓控释制剂相比于普通固体制剂而言具有较多优越性,其可以有效缓解药物在体内发挥疗效产生的“峰谷现象”,使药时曲线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患者的血药浓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且在保证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可以适当减少给药次数,有效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根据药物存在状态可将口服缓控释制剂分为骨架型、膜控型和渗透泵型。其中骨架型制剂包括:骨架片(亲水性凝胶骨架片、蜡质类骨架片、不溶性骨架片)、缓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胃内滞留片、生物黏附片以及骨架型小丸。膜控型制剂包括:微孔膜包衣片、膜控释小片、肠溶膜控释片和膜控释小丸。
对于膜控释小丸,其具有多层结构,如肠溶微丸一般由丸芯、含药层、隔离层以及肠溶衣层四部分组成,在溶出过程中此类制剂的结构行为变化显著。由于制剂结构在体内溶出过程中存在着动态变化,该变化决定了药物的释放行为和有效性,只有制剂在体外溶出时的结构变化和体内的结构变化相一致,体外释放测定的结果才能更有效地说明体内情况。
制剂的体外溶出度研究是评价制剂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广泛用于模拟和预测胃肠道中制剂的释药行为。然而,传统溶出方法采用的机械装置和胃肠道内的运动过程存在一定差异,且不能完全反应药物在胃肠道的实际崩解释药行为,这导致传统溶出方法在模拟药物体内行为方面存在局限性。
当前对于肠溶微丸的质量控制研究多停留在体外溶出曲线的测定及体内血药浓度的检测上,而从结构角度出发来研究肠溶微丸的属性并不常见。由于肠溶微丸在制备工艺上的复杂性使其具有多层结构,利用成像手段分析溶出过程中微丸三维结构将有机会获取溶出过程中丸芯以及各功能层随时间的结构变化情况,这对肠溶微丸的逆向工程开发以及微丸质量控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各种成像技术,包括光学成像、太赫兹脉冲成像、紫外成像、近红外光谱成像、拉曼成像、磁共振成像、X射线成像等,能够直观地展示制剂崩解溶出的过程,并且可用于分析其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可视化评价系统,研究人员能够直观地监控固体制剂在多种溶出介质中的形态变化,提取出各种可视化特征数据,如崩解时间、崩解速率、崩解形态等。
以“从粉体技术,论制药工艺”为主题,2025年3月13-14日中国粉体网将在江苏南京紫晶国际酒店举办“2025第七届全国医药粉体制备及物性表征技术高峰论坛”。届时来自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邓黎副教授将为大家带来《可视化技术用于微丸类制剂崩解释药行为的探索》的主题报告。报告主讲人采用可视化技术对多糖铁复合物胶囊、萘普生肠溶微丸胶囊、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胶囊、兰索拉唑肠溶胶囊等多种微丸类胶囊制剂进行了释药过程可视化记录,并比较了不同厂家相同品种在多种释放介质中释药行为的可视化特征异同。这项研究为微丸类制剂的体外崩解释药行为表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旨在更准确、全面地评估其释药行为。
报告人介绍
邓黎,博士,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副教授。四川省药学会药剂学专委会、药学科普与社区用药副主任委员。从事药学可视化研究。初步构建了固体制剂崩解释药可视化资源库,并基于此资源库进行药学教学、科研和科普活动。可视化数据库被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科学网等权威媒体采用,用于公众教育与科普。参与制作视频“极度舒适!拿来救命的药,原来是这样在身体里释放的”获首届“格致科学传播奖”年度影响力视频。
资料来源:
1、陈思宇,李泽亚等.结合可视化特征提取的格列齐特缓释片释药行为研究
2、孙宏宇.肠溶微丸的体内、体外结构及其关系的定量研究
3、杨昭.醋氯芬酸肠溶微丸胶囊的研究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