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唐本忠院士:“团结就是力量,聚集才能发光!”

平安

2022.3.23  |  点击 17316次

Ta的动态
导读 “我们不是第一人,但我们将是最佳者!”

中国粉体网讯 


“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课题会完全按照预期发展”


2021年是中科院院士唐本忠及其同事提出聚集诱导发光(AIE)概念20周年。2001年,唐本忠团队偶然观察到了这一有悖常理的光物理现象,从而在发光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原创突破。2016年,Nature将AIE点(聚集诱导发光纳米粒子)列为支撑和驱动“未来纳米光革命”的四大纳米材料之一。这也是唯一一种由中国科学家原创的新材料。谈及发现AIE现象的体会,唐本忠表示,“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课题会完全按照预期发展;如果有,这种研究不会有任何突破、不会给人带来任何惊喜。”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来说,什么最重要?唐本忠认为,选准一个正确的研究方向对一个科学家,尤其是年轻人,至关重要。要成就一番科学事业,必须要有燃烧的热情、顽强的斗志、高雅的鉴赏力、勇敢的批评精神、深入的融会贯通思索。


“团结就是力量,聚集才能发光!”


当被问到“在其职业生涯中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哪些事情的启发?”时,唐本忠院士回答说:“我在不同的教育体系接受过训练。我先后在中国和日本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之后赴加拿大进行博士后研究,因此受到了东西方两种研究文化的熏陶。当我在香港科技大学独立开展学术研究时,我尝试将东西方两种研究文化的优势结合起来管理我的实验室。我开始独立工作后不久,曾与一位资深教授闲聊。他建议我多和其他人合作,因为在香港一切都小或少:实验室小、研究生少、科研经费少……如果一个人想在这个小岛上干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和其他同事合作。谚语曰:“一人独行走得快,众人同行走得远。”我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多年来积极寻求与他人合作。在AIE研究领域,我倡导的哲学理念是:“团结就是力量,聚集才能发光!”我力争与合作者实现双赢,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帮助他人发展,特别是支持年轻人成长。”


“我们不是第一人,但我们将是最佳者!”


关于年轻学者的发展,唐本忠院士说,选准一个正确的研究方向对一个科学家,尤其是年轻学者,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做原创性研究,梦想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诚如所罗门(Solomon)所言:“太阳底下无新事”;科学发展到今天,几乎没有什么研究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所以完全从零开始的研究是几乎不存在的。科学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不断发展的。正如巴门尼德(Parmenides)所说:“无中不会生有”,所以我们不必为正在做前人已经做过的研究而感到羞愧,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知道前人做过的所有工作。我们可能偶尔也会白费力气重复前人的工作,特别是研究那些早已被人们忽视或遗忘的陈年旧事。然而,我们可以努力从旧事物中发掘新规律,正如孔子所教导的:“温故而知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阿尔伯特·圣捷尔吉(Albert Szent-Györgyi)曾指出:“研究就是见人皆所见、思人所未思”。在科学研究中,批判性思维极其重要;通过对各种旧事物进行融会贯通式的深入思考与求索,有可能带来新的发现和突破。唐本忠院士还特别引用了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名言来激励年轻学者:“我们不是第一人,但我们将是最佳者!”


“概念创新是科学追求的圣杯”


谈及科技创新时,唐本忠院士特别强调:我们必须鼓励挑战精神和培育创新文化,促进以概念驱动的原创性研究的发展。改革我们的教育可能是一个合适的起点。我们应该教导我们的学生,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并不是要把他们禁锢在现存知识的桎梏中,而是让他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我们应该训练他们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来寻找和提出问题,而不是强迫他们为了应付考试而无休止地做习题和问卷。我们应该鼓励他们提出新的想法和建立新的模型,哪怕它们违背所谓“众所周知”的教条。我们不必畏惧任何权威。科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推翻“常识”,通过概念突破而开辟新领域、创造新知识。

唐院士指出,科学界对革命性创新工作的非友善态度必须改变。当一个科学家,特别是年轻人,提出创新性概念时,往往会被“大人物”粗暴地拒绝和否定。我们应该建立起相互尊重和欣赏的科学文化,资深科学家要鼓励和支持年轻学者提出新思想或新概念。当有人意见相左时,我们应与其平心静气地深入讨论,而非对其冷嘲热讽甚至敌意攻击。科学界应有容纳非正统观点或“异端邪说”的涵养与雅量。政府机构应建立起资助机制鼓励和推动原创性研究。当我们整个民族都热情地拥抱创新性概念之时,即是中国成为科学研究领袖和技术革新巨擘之日。


“最享受的事情是与学生们讨论他们在实验室里发现的新东西”


唐本忠院士在回忆往事时说道:当我还是一个孩童时,我就非常喜欢读书。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我跨进学校门槛,第一次拿到小学课本时,是怎样地陶醉于从那些方块字里幽然飘出的油墨馨香!然而不幸的是,上学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中国的教育和出版系统均遭受重创。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生活在穷困小镇的孩子来说,想要多读几本书简直比登天还难。我那时抓到一本书就读,有些书甚至会翻来覆去读上十来遍,因为很难找到第二本替代品。在家乡做临时工时,发现当地供销社废品回收站是个好地方,因为我可以从站里的旧书回收箱里翻出各种各样的书籍杂志。那些书虽然破旧残缺,但却可解读书之渴、填精神之虚。文革结束后,我有幸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正规”教育。本科学习期间,我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充分享受阅读和学习的美好时光。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几乎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例如,我能准确无误地记住《有机化学》课本里的所有化学反应,包括这些反应的每一个细节,如温度、溶剂、时间、压力、产率等。对学习的热爱为我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及之后的学术生涯进一步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拓展了我的兴趣爱好。现在,除了阅读和学习,我更享受写作和创造。学习是打基础,而创造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筑新楼。探索如登山,我们可以一路欣赏攀登途中的无尽美景。如今,我最享受的事情是与学生们讨论他们在实验室里发现的新东西。我深感荣幸,能有机会带领一批优秀学生,通过我们的研究去发现新东西、创造新知识!



唐本忠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院长
冠名校长讲座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京都大学)
硕士(京都大学)
学士(华南理工大学)

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高分子化学,生物医学诊疗等;
唐教授是聚集诱导发光原创性科学概念的提出者和该领域研究的引领者。


唐本忠教授于1982年和1988年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于1989年至199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并于Neos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994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工作,2008年晋升为讲席教授。2021年,唐教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理工学院院长。

唐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唐教授已发表科学论文1700余篇,他引十三万余次,h指数163。自2014年至今,唐教授连续入选化学和材料科学双领域高被引用科学家。唐教授获得多项荣誉及奖励,如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裘槎高级研究成就奖(2007)等。唐教授现任Wiley出版社发行的Aggregate杂志的主编。2021年11月,为表彰唐教授在纳米结构材料领域的开创性研究,第七届Nano Today Conference为其颁发2021 Nano Today Award。国内全球学者库网站于2022年1月5日公布了“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排名”,唐本忠教授位居全球第38名,以化学学科上榜,H指数150,论文数2001。

资料来源:国家科学评论、知识分子、华南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ACS Publications等。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平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7
相关新闻:
粉体大数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