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会员
已认证
导语:2022年全国空气质量稳中向好,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运行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取得突破性进展与重要成效。
聚焦基层,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5%,同比下降1%。PM2.5与PM10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3.3%和5.6%;O3浓度同比上升5.8%;NO2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8.7%;SO2、NO2平均浓度同比持平。
图 生态环境部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
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在一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去年的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去年超过时序进度0.9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达到0.9%;PM2.5有监测数据以来浓度首次降到29μg /m3。
但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下降,臭氧浓度同比上升。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仍未到来,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为了进一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在去年发布以下几个行业大气环境管理文件。
行业政策动态
行业政策动态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 01月15日发布
本次发布的《生态导则》是于2011版基础上进行的修订,通过明确和细化技术内容及要求增强了导则的指导性和操作性,适度简化了部分污染影响类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要求,针对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等提出相关要求。
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 01月20日发布
该《指导意见》由工信部、发改委、环境部联合印发,意见中提出具体目标,到2025年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 01月24日发布
《方案》明确要求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8%、8%、10%以上、10%以上。
《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
—— 02月11日发布
为推动各有关方面科学做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以及国家能源局四部门联合发布了这项包括钢铁行业、水泥行业等17个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
—— 04月09日发布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旨在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
—— 04月28日发布
该规定由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法、最高检和科技部、公安部等11个相关部门共14家单位环境部联合印发。《规定》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实现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全面落地见效。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 06月13日发布
该方案由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要求到2025年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标记规则》
—— 07月19日发布
《设备标记规则》适用于所有行业,用于规范排污单位标记自动监测设备故障、维护、调试等特定运行状况。自2023年1月1日起,率先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火力发电、水泥制造和造纸等行业正式施行。
《印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四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11月04日发布
为进一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印刷工业(GB 41616-2022); 玻璃工业(GB 26453-2022); 矿物棉工业(GB 41617-2022)以及石灰、电石工业(GB 41618-2022)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钢铁/焦化、现代煤化工、石化、火电四个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原则
—— 12月05日发布
《审批原则》主要是对现有政策、法律、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衔接落实,没有加严管理要求。该原则对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统一管理尺度、加强源头防控、推进重污染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减污降碳,共建同享纯净蓝天
减污降碳,共建同享纯净蓝天
伴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全面实施,以及污染防治攻坚战和非电行业超低排放的深入推进,各工业行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
百年来,必达福始终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凭借长期累积的研发与应用经验,我们为全球用户提供个性化过滤解决方案。
图 必达福环境技术过滤产品生产线
在电厂、水泥、钢铁、冶金、垃圾焚烧等行业领域中,我们积累了大量<10mg/Nm3的应用案例,并且在众多实际运行当中实现<5mg/Nm3的超低排放。
未来,让我们齐心协力迎接行业变革,共同推进绿色转型,守卫纯净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