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会员
已认证
氢氧化钙(Ca(OH)₂,俗称熟石灰)在污水处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反应机理涉及多个化学过程,包括中和反应、沉淀反应、混凝作用等。这些反应不仅能有效调节污水pH值,还能去除重金属、磷酸盐、悬浮物等污染物。以下详细说明其反应机理及作用机制。
一、中和反应:调节pH值的基础作用
1. 反应原理:
氢氧化钙是强碱,溶于水后完全电离生成钙离子(Ca²⁺)和氢氧根离子(OH⁻):
Ca(OH)₂ → Ca²⁺ + 2OH⁻
当污水呈酸性时(如含硫酸、盐酸或有机酸),氢氧根离子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H₂O)和盐类:
例如,与硫酸反应:
H₂SO₄ + Ca(OH)₂ → CaSO₄ + 2H₂O
与盐酸反应:
HCl + Ca(OH)₂ → CaCl₂ + H₂O
作用效果:
● 快速提升污水pH值至中性或碱性,为后续处理(如生物处理、沉淀反应)创造适宜条件。
● 降低酸性对管道、设备的腐蚀风险。
二、沉淀反应:去除重金属与磷酸盐
1. 重金属沉淀:
在碱性条件下,氢氧化钙通过调节pH值促使重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氢氧化物沉淀。例如:
● 含镍废水(Ni²⁺):Ni²⁺ + 2OH⁻ → Ni(OH)₂↓(沉淀)
● 含铬废水(Cr³⁺):Cr³⁺ + 3OH⁻ → Cr(OH)₃↓(沉淀)
关键因素:
● pH值控制:不同重金属的最佳沉淀pH不同(如镍在pH 9-10,铬在pH 8-9)。过量投加可能导致pH过高,反而使部分沉淀(如氢氧化铜)重新溶解。
● 共沉淀效应:钙离子(Ca²⁺)可能与部分重金属形成复合沉淀(如Ca(OH)₂与Zn²⁺生成CaZn(OH)₄),增强去除效率。
2. 磷酸盐沉淀:
通过投加过量氢氧化钙,钙离子与磷酸盐(PO₄³⁻)反应生成磷酸钙(Ca₃(PO₄)₂)沉淀,常用于除磷:
3Ca²⁺ + 2PO₄³⁻ → Ca₃(PO₄)₂↓
注意事项:
需控制钙离子浓度,避免过量导致出水硬度增加,影响后续回用或排放。
三、混凝与吸附作用:促进悬浮物沉降
1. 混凝机理:
氢氧化钙溶解后释放的钙离子可作为混凝剂,通过以下方式促进悬浮物(SS)和胶体颗粒的沉降:
● 电荷中和:钙离子通过电中和作用压缩胶体双电层,降低颗粒间的排斥力,促进凝聚。
● 架桥作用:钙离子作为多价阳离子,可吸附多个胶体颗粒形成絮体。
● 吸附共沉:生成的氢氧化钙微颗粒(如Ca(OH)₂胶体)通过表面吸附作用捕获有机物、金属离子等,共同沉降。
2. 效果强化:
● 与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等混凝剂联合使用时,氢氧化钙可提供碱性环境,增强混凝效果。
● 生成的絮体密度较大,沉降速度更快,利于固液分离。
四、其他反应机理
1. 有机物降解辅助:
在碱性条件下,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如某些染料、酚类)可能发生水解或结构变化,提高可生化性。例如,某些偶氮染料在碱性环境中易断裂发色基团,降低色度。
2. 硫化物去除:
与含硫化氢(H₂S)的废水反应,生成不溶性硫化钙(CaS)沉淀:
H₂S + Ca(OH)₂ → CaS↓ + 2H₂O
但需注意过量投加可能生成硫化钙包裹层,影响进一步处理。
五、反应影响因素与注意事项
1. pH值动态调控:
● 反应效率高度依赖pH:不同污染物需精准控制pH范围(如重金属沉淀通常在pH 8-11,生物处理需pH 6-9)。
● 过量投加可能导致污泥量增加、出水钙离子超标,甚至影响生物处理系统。
2. 温度与反应速度:
低温下溶解度和反应速率较低,需适当延长反应时间或增加搅拌强度。
3. 共存离子干扰:
● 高浓度的碳酸盐(CO₃²⁻)或硫酸盐(SO₄²⁻)可能与钙离子反应生成沉淀(如CaCO₃、CaSO₄),影响有效浓度。
● 高盐废水可能抑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和电离效率。
4. 污泥处理:
生成的沉淀物(如重金属氢氧化物、磷酸钙)需进行脱水、固化或资源化利用,避免二次污染。

总结:
氢氧化钙在污水处理中的反应机理涵盖了酸碱中和、沉淀反应、混凝吸附等多个化学过程,其高效性源于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双重作用。通过精准控制投加量、调节pH值及联合其他工艺,可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然而,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废水特性、处理目标及经济成本,避免过量投加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处理效果与环保效益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