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深度融合——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专利转让
中国粉体网 2024/3/26 11:18:03 点击 4321 次
导读近日,天津师范大学与江苏贝嘉宁硅业有限公司成功签约,共转让9项发明专利。

中国粉体网讯  近日,天津师范大学与江苏贝嘉宁硅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嘉宁)成功签约,共转让9项发明专利,合同总额900万元人民币。从高校到企业的专利转让,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现,使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了企业生产线。



图片来源:贝嘉宁


一直以来,学术与产业就像是水和油不能融合。大量从学术中诞生的技术,在向产业转化的过程中,没有正确的方式,最终也只会以失败告终,就像水和油,即使通过搅拌融合在一起,不久之后也会分开,但是通过乳化作用后,我们会发现水和油完成了融合。所以,利用合理的方法同样也可以把学术与产业融合到一起。


贝嘉宁董事长赵中良表示,贝嘉宁顺应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专注于能源储存行业高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与天津师范大学签订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开发技术专利转让协议,是功在当前、利在长远的重要事情,具有前瞻性,必将为企业注入更多科技活力。面向新材料,贝嘉宁相信,随着产学研合作一体化推进,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以及合作日益紧密深入,必将促使科技成果更加丰富,为新能源行业发展增添更多新的动力。


硅碳负极包括硅氧碳和硅碳两种,硅氧碳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产业化开发,最近两年硅碳的开发才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


硅碳开发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纳米化,无论是砂磨法还是硅烷沉积都有很多的技术难题去解决。对于未来,硅碳负极的前景广阔,目前随着中国动力电池的发展,这种高容量材料的市场份额将会越来越大,随着硅碳技术的进步,它的市场需求也逐步地呈现出了爆发性的增长趋势。


作为专利第一发明人的张波,依托储能材料表面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在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的产业化研发近10年。目前取得的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高,可以有效提升锂离子电池容量,解决电动汽车里程焦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高容量硅碳材料产业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参考来源:

江苏贝嘉宁硅业有限公司、天津师范大学、粉体网、网络公开信息等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苏简)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文章评论
相关资讯
京博石化:从传统石化向高新材料领域转型
2025-07-31
【团长招募令】组团逛展享礼遇!
2025-07-30
CVD硅碳负极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优势与挑战——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慈立杰
2025-07-29
终止!退股!识破固态电池“骗局”?
2025-07-25
漂亮,一只眼瞪着非洲,一只眼盯着中国
2025-07-12
粉体大数据研究
半导体封装用玻璃基板市场研究分析报告
全球及中国增材制造用金属粉体市场研究分析报告(2025-2027)
中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市场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半导体行业CMP抛光材料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粉体网 版权所有 ©2025 cnpowder.com.cn
4321
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