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汇聚颗粒大智慧,增强新质生产力——第十三届中国颗粒大会于苏州盛大开幕

导读 英才齐聚苏州,共襄颗粒盛会

中国粉体网讯  金秋十月苏州盛会。202410月26日,由中国颗粒学会主办、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和中国颗粒学会微纳气泡专委会等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颗粒大会于苏州盛大开幕。

 

 

第十三届颗粒大会

 

 

会议开幕现场

 

 

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上海大学研究员、教授

胡均主持开幕式

 

本次会议主题为“汇聚颗粒大智慧,增强新质生产力”。会议围绕颗粒学相关领域的科研进展、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等展开交流。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党委书记、副书记

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

朱庆山开幕致辞

 

 

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

路建美开幕致辞

 

本次会议吸引了众多颗粒学及粉体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出席,其中包括部分中国台湾及港澳地区代表。

 

 

签到现场

 

 

会议现场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陈运法主持2024年度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学奖颁奖典礼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

陈运法主持颁奖典礼

 

 

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国颗粒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中国颗粒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颗粒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

 

 

中国颗粒学会第届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

 

 

中国颗粒学会第届气溶胶科技创新奖

 

 

2023&2024年度百特—《颗粒学报》优秀论文奖

 

这是一场学术的饕鬄盛宴。大咖云集,精彩纷呈!2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马光辉、京都大学的北川进作大会报告。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晓东主持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马光辉作《可变构颗粒的设计制备和疫苗递送应用》报告

 

 

京都大学教授

北川进作《Exploring Soft Porous Crystals- Discovery and

Future Perspectives》报告

 

本届会议学术交流形式包括大会特邀报告、分会邀请报告、口头报告以及墙报交流等。来自颗粒学与粉体行业及其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交流学习,互鉴共进。

 

精彩纷呈——分会场概览


分会场:颗粒计算

第二分会场:多相反应流理论及建模

第三分会场:流态化技术助力新质生产力

第四分会场:过程工程中的介科学与人工智能

第五分会场:面向绿色低碳过程的气液固多相流科学及应用

第六分会场:油气资源颗粒及技术

第七分会场:能源转化分会场

第八分会场:面向未来的能源催化颗粒

第九分会场:矿物颗粒低碳高效利用

第十分会场:创新能源颗粒,培育能源颗粒新质生产力

第十一分会场:电池材料与技术

第十二分会场:钠含能颗粒分会场

第十三分会场: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气溶胶研究现状和展望

第十四分会场:源排放颗粒物特征及其环境健康效应

第十五分会场:二次颗粒物生成与老化及其对大气辐射的影响机制

第十六分会场:核设施气溶胶行为研究

第十七分会场:颗粒物与儿童健康

第十八分会场:微塑料论坛

第十九分会场:药物制剂与粒子设计

第二十分会场:第三届天然和仿生颗粒论坛向自然学习,造智能颗粒

第二十一分会场:吸入药物颗粒递送的前沿技术和进展

第二十二分会场:颗粒特性与测试

第二十三分会场:颗粒计量及标准化

第二十四分会场:神奇的二维材料

第二十五分会场:氮化物粉体、制品及应用

第二十六分会场:AI 赋能未来颗粒技术

第二十七分会场:亚稳态新材料的极端条件合成与先进表征

第二十八分会场:超微颗粒材料及应用分会

第二十九分会场:微纳气泡,为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

第三十分会场:微纳米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分会场

第三十一分会场:发光颗粒的基础研究与前沿应用

第三十二分会场:颗粒分离材料与技术分会

第三十三分会场:同步辐射等先进技术及其在微纳界面结构与功能表征方面的应用分会

第三十四分会场:首届晶态多孔颗粒国际前沿交叉论坛

 

此外,第十届中国颗粒大会同期举办颗粒/粉体仪器、设备、产品和应用展,包括颗粒/粉体测试分析仪器、制备设备、产品及其在化工、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中的应用等。

 

 

展览现场

 

小小颗粒,蕴含大千世界;广泛交流,推动行业发展。扫描下方二维码,领略更多会议风采。

 

 

CCPT13照片直播

 

(中国粉体网编辑苏州报道/留白

4
相关新闻:
粉体大数据研究: